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2023 年管理学院在资助育人体系的工作理念上,坚持育人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院资助工作的重心,实现资助模式由“资助经济困难”向“资助学生发展”、资助目的由“顺利完成学业”向“成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转变,学院采用“四点”模式,将受助学生的德行培育、智力提高、体魄强健、审美境界提升、发展潜能及创造能力激发全面发展进行整体统筹,多措并举赋能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资助方式,创新育人“突破点”
管理学院打造以“励志教育、实践教育、感恩服务”为目标的资助育人品牌活动。以“青年筑梦之旅”为主抓手,学院学生,老师共同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及受助学生家庭,“沉浸式”资助学生。为此,管理学院承办学校“社保卡带你趣旅行”校园专场活动,包活少数民族学生及中西部新生代表在内的全校100名学生分别前往上海纺织博物馆,上生新所,M50创意园,四行仓库等地标性场所打卡、参观和学习,全方位感受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活动,学生深入领略上海的多元面貌,拓展对城市发展的认识,真切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体验式与沉浸式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促使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城市的发展历程。同时,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的浓厚兴趣,培养更全面的社会观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打开一扇通往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的大门。
此外,管理学院开展“秋风寒意起,心意人情暖”困难生走访主题活动,学院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2名新生进行了走访慰问。活动不仅为学生家庭提供了及时的支持和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资助政策,推进“参与式”资助深入学生一线,也感受到了学院领导对学生的关切和期望,为高校困难生的顺利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管理学院组织本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和自强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留学生和部分预科生同学开展“见微知著,笔墨传情”毛笔字书法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中国书法的机会,让同学们通过书法表达对国家和学校资助的感激之情,学生从中体悟感恩之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友谊交流。“参与式”的资助活动不仅让中外学生在书法的乐趣中欢聚一堂,更加深了受助学生铭记党、国家和学校的关怀,坚定为祖国建设不懈努力,积极奉献的信念!
二、深化理论研究,稳固育人“根本点”
管理学院组织开展题为“助学筑梦未来”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会。会议邀请受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实践去掌握本领、锻炼自我,以及如何积极追求理想,此外,受助感激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支持,为自己追求理想提供了宝贵机会。经验交流会充分展示了管理学院优秀学子的卓越风采,为全体同学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激发了学生为梦想奋斗的动力。
此外,管理学院为了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站建设,提升勤工助学育人实效,教育引导学生在受助自助中锤炼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学院定期召开勤工助学培训会和座谈会,使各位同学能够深刻体会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摆正心态,认真对待勤工助学工作,同时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意识,保障勤工助学学生能够在在未来工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并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各种任务,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勤工助学的工作机会,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着力宣传资助,找准育人“切入点”
管理学院通过“博学菁管”公众号中“闪光如你”、“学习新思想,争做好青年”、“风华·人物”、“菁英·博|学子论坛”、“带你看看奖学金那些事”等专栏,让学生得以汲取丰富的奖学金申请经验和启示,这些专栏不仅仅是成功学子的传记,更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通过奖助专栏,学生将获得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得到实际可行的行动方案。专栏不仅为其他志在申请奖助学金的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支持,同时也为他们的奖助学金申请之路提供强大支持,助力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
四、强化精准资助,把稳育人“关键点”
管理学院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型资助计划,杜绝资助名额“一刀切”及避免漏助、错助、误助、过度资助等现象,达到“该资助的一个不能少,不该资助的一个不能有”的目标。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材料的审核,做好分类,准确把握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提供个性化资助帮扶。通过接受资助学生家庭回访制度,了解其家庭经济变动情况和生活中变化,做好信息库及时更新和处理。此外,学院实施奖助学金多形式公示,学院在评定国家奖助学金过程中,通过班级内部公示,公示墙公示、“博学菁管”公众号公示等方式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
今后,管理学院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大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工作力度,在夯实“奖、贷、助、勤、减、免、补”基础上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资助工作提质增效,由传统“单向型”资助方式向“参与式”资助方式转变,在提供物质关怀的同时给予精神鼓励,不断扩大资助育人教育性和影响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受助学生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实现资助育人与润脑润心双向奔赴。